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辑 / 民族团结进步专栏

大理漾濞:校地协同 打造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漾濞样本

  • 漾濞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3日
  • 来源:漾濞县委统战部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近日,漾濞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漾濞县教育体育局与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协同联动,共同启动和推进漾濞县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项目。该项目通过教师培训、校园宣讲、实地调研和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有效推进漾濞县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114日,该试点项目在漾濞县委党校正式启动。漾濞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运峰出席启动仪式并作教师培训动员讲话,漾濞县各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50余人参加培训。漾濞县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项目委托负责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善庆,课题组成员杜淑菁老师和杨维淑老师分别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理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等专题辅导,漾濞县教育体育局负责人作培训总结并对下一步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工作要求。

在校园宣讲环节,大理大学“石榴籽”宣讲团优秀宣讲员杨凯婷分别到漾濞一中高中部、漾濞一中初中部、苍山西镇初级中学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挺膺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宣讲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展开,呼吁新时代各族青年要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大理大学“石榴籽”宣讲团优秀宣讲员聂梦分别到上街完小、苍山西镇中心完小以“石榴花开校园和美”为宣讲主题,带领同学们认识我国的民族概况、感受民族文化风采、分享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以及插入小游戏等互动环节,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认识、自觉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践行者。

在实地调研和座谈访谈阶段,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分三个小组,分别对漾濞县各学段代表性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调研。

高中段调研组成员与漾濞一中高中部11名教师、4名学生和漾濞县职高6名教师、4名学生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调研发现,漾濞县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活动开展以及学校重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同时参会教师和学生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出不同建议与思考。

初中段调研组在漾濞县一中初中部与苍山西镇初级中学采用互动问答和问卷形式进行座谈会。两所学校均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漾濞县一中初中部注重全面发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础环境、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行走的思政课等,开展不同类型特色亮点活动。苍山西镇初级中学特色亮点主要是通过教学方面的理论教导,以实践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小学段调研组在漾濞县上街完小和苍山西镇中心完小开展教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两所小学学校都十分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地方、综合和校本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同时也会在课后服务实践活动中融入民族团结知识,此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注重融入不同民族的特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漾濞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漾濞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民族团结进步石榴花绽放在各级各类学校校园。该项目以构建、完善和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六项机制”为着力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促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族学生共学共进、团结融合、共同成长,形成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打造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漾濞样本。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