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
  • 索引号: 94576647B/2020-00012
  • 发布机构: 漾濞县文旅局

漾濞县文化馆简介

  • 漾濞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5日
  • 来源: 漾濞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简介

1951年10月17日,漾濞县文化馆成立,暂用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旧址,1958年,并入大理市,成为大理市文化馆漾濞县文化站。1961年复置漾濞县,又恢复为漾濞县文化馆。1985年成立自治县,改名为漾濞彝族自治县文化馆。详细地址: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苍山中路23号。

馆舍建筑情况

在省、州、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漾濞县文化馆于2001年7月建设独立成院的文化馆办公楼,总投资962156.95元,钢混结构,由河西建筑公司建设。建筑面积768平方米,设有群文办公室、排练室、会议室、服装管理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多功能室等。2013年文化长廊建成,文化长廊面积356平方米,室外绿化面积800平米左右。建筑设计合理,环境整洁卫生,文化氛围浓郁。

人员配置情况

文化馆现人员编制总数8名,其中副高职称3人,中职职称3人,初职职称2人。全馆职工均为大专以上文凭。专业技术系列是群文系列,主体岗位是专业技术岗。下设6个室,名称分别是:群文室、美术室、音乐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室、档案室、服装道具室。

文化活动介绍

(一)漾濞县文化馆充分挖掘整理我县丰富的创作资源,立足我县资源和优势,加强对民族民间歌舞元素的收集整理,加大创作力度,多年来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在省州级比赛中屡次获奖。

认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18次。如:举办春节“猜灯谜”活动;举办“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理漾濞核桃节群众广场舞大赛;积极组队参加大理州“风情大理、多彩非遗”迎新春非遗歌舞乐展演晚会;大理州三月街开幕式文艺表演;大理州“大家乐”广场舞大赛;文化惠民漾濞县专场文艺演出;大理州三月街原生态青年歌手大赛;2019年湄公河旅游论坛文艺演出;大理州洱海歌手大奖赛;大理州第三届文艺调演。在参赛过程中积极培养和锻炼基层文化队伍,推动漾濞县文化事业迈向新台阶。

(二)做到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年圆满完成文化惠民演出54场,观众达32100人次;针对广大群众、业余文艺队免费开放培训辅导6次,培训人次达2000多人。

(三)我馆新制作文化橱窗宣传栏五个,全年共展出十期,内容分别是:“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专家系列解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其中两个橱窗主要内容为非遗宣传展、漾濞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图片展、扶贫政策宣传、文化活动开展图片等,每期都力求做到版面新颖,内容丰富多样。橱窗宣传栏进一步的丰富我县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了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得到继承和持续发展。一是大力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利用积累资料。二是搭台唱戏,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三是注重保护优秀艺人,蓄养民间文化传承源头。把具有特殊才艺的艺人进行申报。四是举办宣传活动,进一步明确保护对象,逐步建立健全民间艺术艺人档案,极大改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

目前漾濞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项,省级5项,州级12项,县级16项。共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37人。(已故的除外)。其中省级2人,州级5人,县级30人。三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名录,通过发放补贴等形式,充分调动传承人的积极主动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