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规划计划
  • 索引号: 15241958A/2022-00002
  • 发布机构: 漾濞县太平乡

太平乡“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规划报告 

  • 漾濞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5日
  • 来源: 太平乡人民政府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太平乡“十三五”工作总结“十四五”发展报告

“十三五”以来,太平乡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县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健康、稳中向好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三五”期间,全乡农业增加值51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353元增加至11238元,年均增长34.53%。

一、主要措施及工作成效

(一)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紧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紧抓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政策落实,巩固提高脱贫质量。一是实施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争取产业扶贫到户资金累计1129.8万元,惠及农户605户。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享受扶贫贴息贷款用于发展产业项目,总资金达1055.05万元,全乡共有6个村级互助社,互助资金总额566.79万元,历年累计发放金额1397万元、累计受益农户704户次;产业扶贫到户资金累计达1129.8万元,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与新型经营主体构建起了稳定的利益联结二是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累计实施就业扶贫项目8个,认真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建档立卡户100%参加培训,100%实现转移就业推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26人。三是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共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义务教育均衡达标创建工作,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工作,全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无一人辍学、失学。四是抓好医疗帮扶工作。积极开展“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新农合建档立卡户参保率保持在100%,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五是多措并举做好住房安全保障。实施危房改造268间,住房质量巩固提升1103户,建成太平汉营(河头)新村安置点和罗士登普莽(桥头)新村2个集中安置点,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79316人。六是实施好安全饮水项目。近五年来,累计投资830余万元,完成安全饮水项目16个,项目效益覆盖6个村,受益人口达5000余人七是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兜底网络。以低保户、贫困户“二户合一”为目标,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有效统筹衔接,将全乡共有316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全乡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

(二)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富民产业逐步壮大。坚持以农村“三农”改革为抓手,大力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乡域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一是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传统支柱产业持续巩固壮大,全乡核桃种植面积达15.2万亩,年均产值突破1亿元;种植烤烟1232亩,每年烟农收入高达420万元以上,生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产值逐年上升,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建成重楼种植基地8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600亩。二是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广“党支部+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与乡内外合作社(企业)开展利益联结资金合作,推动林下中药材、黑山猪等特色种养殖业发展,促进困难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全乡6个村6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挂联企业(合作社)4个,分别为漾濞县林光林下特色产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漾濞喜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云南天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先黑山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资金合作总额为193.8万元,户均每年增收达300元。

(三)紧盯项目狠抓落实,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增强地域经济的有力抓手,积极编规划、引资金、上项目,狠抓项目协调服务,“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8169.44万元,实施项目54项,项目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一是稳步推进交通改造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达3000余万元,完成了整乡推进、农村公路943”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15个项目,构皮村板房、楂子树2个村民小组实现道路硬化5.6公里,罗士登、独田、构皮、箐口等农村道路拓宽、农村道路路基改造、3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提升改造等项目全部实施完毕。二是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通过五年的努力,全乡6个村49个村民小组均通动力电,通信信号、宽带互联网、广播电视信号100%覆盖到村到组。投资600万元的太平村梅窝地等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部完成,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平村投资100万元建成村级办公阵地,罗士登村投资60万元、箐口村投资65万元改造了村委会。近年来共投入资金560余万元,修建了21个支部活动室和6个村民议事点,并按“八有”标准完善了配套设施。

(四)聚焦短板集中治理,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生态建设,狠抓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面貌大幅改善。一是大力实施“太平小镇”建设。云南省民宗委自2015年以来一直定点挂钩帮扶太平乡太平村。在定点帮扶期间,云南省民宗共安排落实帮扶项目资金十三大项69小项共计2516.5万元,帮助协调项目资金四大项11小项共计105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为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以来,在省民宗委的帮扶下,在太平自身的努力下,建成杨梅树等7个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村寨,为太平小镇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全力加快生态项目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环境整治、资源保护为重点,抓好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作。义务植树30000多株,加强对太平乡万宝山为核心的水源林管护,主要种植以雪松、云杉、沙松为主的适宜树种,不断改善万宝山生态面貌。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气化利用率,环境资源管护成效明显。加强林政执法和管理,强化护林员队伍建设,切实加大检查执法力度。三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力推进“厕所革命”,累计完成农村改厕947,202012月底全乡户厕任务全面完成;新建村内公厕7座,改造乡政府水冲式公厕1座,已全部完成挂牌。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复垦复绿”行动,拆除危旧房27户,宅基地复垦复绿27户。持续深化全域无垃圾创建行动,突出抓好“河(湖)长制”工作,大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50多次,发动干部群众3000多人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五)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教育事业稳步提升。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惠民政策,通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等措施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帮扶困难学生。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为“0”,实现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二是双语科普项目稳步推进。健全完善双语科普服务站1个、双语科普示范基地3个,科技创新工程稳步推进。三是乡村文化蓬勃发展。6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投入使用,32支民间文艺队积极参与县乡村级文艺演出;加大滇缅抗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大铜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保护力度;“文明太平”示范工程成效显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四是医疗卫生事业扎实推进。乡卫生院开展了中医医疗服务,6个行政村均建有标准化卫生室,标准配置床位和村医。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全乡医保参保6668人,参保率95.9%,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100%。食品药品监管、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扎实开展。慈善、老龄、残疾人、“双拥”等工作扎实有效。

(六)党建引领强化保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改善民生福祉、增强保障能力作为工作的根本,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健康发展。一是着力加强基层阵地建设。高效落实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35个基层党支部全部完成达标创建并全部挂牌成立。全力推进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智慧党建年”工作,紧盯农村党建薄弱环节,通过健全学习机制、狠抓组织生活常态、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值班值守制度,基层党组织生活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村“两委”成员任职资格联审并进行专项整改,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二是细化完善村级各类组织。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等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拓展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修订村规民约,积极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先后成立“太平乡村级红白理事会”6个,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三是稳步推进平安乡村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维稳工作力度,对6个行政村、重点行业领域、重点群体开展“问题”“苗头”双重梳理摸排,开展矛盾纷排查600余次,接待来访群众43人次,五年来调处矛盾纠纷580多件,矛盾调处率达98%。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力以赴抓好农村消防、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工作,年均开展各类安全检查10次以上,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项不办的文明新风尚。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在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我乡属于高寒山区乡,受自然条件限制影响,能够落地我乡的项目很少。虽然近年来我乡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实施了一批夯实基础条件,改善民生保障的项目,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群众的期盼,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上缺乏带动能力强、投资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二是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业产业发展始终处于低位水平,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种植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弱,种植业效益低下,小规模舍饲养殖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群众增收渠道不宽。三是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加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加重,农村人口数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及病残无劳力群体,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人日益缺乏,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耕地撂荒或利用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实施“十四五”规划思路举措

今后五年,是迈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期间,太平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原则,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太平铺特色旅游小镇”一个中心、太平村和箐口村两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和核桃、中药材、黑山猪三个特色产业示范区的“一心两点三区”产业发展新布局,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

(一)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守底线、走新路、促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按照“十四五”党的建设要求和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太平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一是强思想政治建设,筑牢全面守底线、走新路、促发展的思想根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富民强乡的中坚力量。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筑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突出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切实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四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巩固敢干敢担的干事氛围;五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六是555”工作全面铺开,落实党建创新提质,打造党建核心亮点,提升全乡党建引领质量,为全乡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坚持高品质融合,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围绕巩固提升20条标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监控好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监测户,及时补齐短板弱项,为脱贫攻坚转战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抓建设,美环境,全面加快乡村振兴。进行基层治理,促进乡风文明,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三是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家园。持续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提升,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四是彰显亮点特色,建设美丽乡村。以美丽宜居为抓手,重抓硬件设施提升,大力整治村庄乱象,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民生建设。严格遵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方针,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道上,统筹考虑推进各项工作,合理整合现有资源,营造良好氛围,让村民主动参与,共建共享美丽乡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突出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促进投资持续增长,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一是突出重点实施项目。实施太平小镇品质提升工程项目,以“太平小镇”为中心,进一步完善道路、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实施生态绿化、街道亮化、门店提升改造等工程,稳步推进太平村、箐口村、平地村美丽乡村集中连片建设,打造太平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二是科学谋划储备项目。紧扣国家和省市县产业投资导向,围绕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培育、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加强项目前期投入和汇报衔接,积极谋划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项目,力争使一批能够带动全乡发展、提升经济总量、改善基础条件的大项目好项目,挤进州、县“十四五”规划盘子。三是创新举措招引项目。采取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以特色产业深加工为主的高技术、高效益、延伸产业链条的龙头企业落户太平乡,力争兴办1-2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此推动就业创业,逐步形成以开放促进开发、开发带动招商、招商助推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

(四)突出产业培育,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农业竞争力。坚持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围绕中特色养殖、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产业。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扶持本土专业合作社,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龙头企业,通过“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挖掘太平人文、历史文化,重点打造“太平小镇”建设工程项目,依托滇缅公路抗战文化,在滇缅公路沿线引进民俗客栈、主题农家乐,积极开发以“忆苦思甜、饮水思源”滇缅抗战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美食产品,配套完善主题文化墙、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全力打造“游在太平、吃住滇缅沿线”的区域乡村旅游新样板。争取实施打牛坪巡检司遗址保护开发项目、滇缅抗战记忆馆,将滇缅一线的杨梅树文化记忆馆、周家湾农耕文化记忆馆、滇缅抗战记忆馆、打牛坪巡检司遗址打造成为南丝路上的太平乡村旅游示范带。三是持续壮大劳务产业。把劳动力技能培训纳入重要日程,开辟劳务市场,扩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重点抓好设施农业、舍饲养殖、务工技能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力争每年培训劳动力1000人,实现户均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促进劳动力由苦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五)突出生态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的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提升,加大庭院、村庄、道路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深入推进河长制、路长制、林长制制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实施道路沿线特色风貌改造、村庄亮化美化、乡村组道路整治工程,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白色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秸秆垃圾焚烧、陈年垃圾集中清理等专项治理活动,着力建设靓丽清洁家园。

(六)突出民生事业,夯实民生基础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坚持普遍惠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下大力气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一是落实惠民政策解民忧。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达到100%。积极落实低保、优抚、残联、老龄等惠民政策,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专项制度,持续加大对弱势群体和生活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关注五保户、特困群众和孤寡老人的生活,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退耕还林补助等各项惠农资金。二是推进公共服务惠民生。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寄宿制学校设施,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推进村卫生室建设,配套医疗设施,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设施配备,定时开放农家书屋,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乡风民风持续好转。三是加强社会治理保民安。不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法治宣传教育,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推进安全生产监管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公共场所、道路交通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监管和治理,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严格落实信访接待和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全力化解矛盾纠纷,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