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推动情况
(一)云南省级层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努力走出一条独具云南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助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2020年5月1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政办发〔2020〕28号),《意见》提出到2025年,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创建一批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在全国享有盛名的传统村落。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切实加强云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2年5月7日出台云南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提出要紧紧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云南篇章为目标,构建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大理州级层面
1、大理州政府发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方案
大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一带三道十八廊”建设,编制了《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带总体规划》,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纳入《打造名副其实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和《五年行动方案》中,大力开展“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建设。2020年,大理州发布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和传统村落历史风貌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大理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方案》。
2、大理州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大理州印发出台《大理州传统村落火灾防控导则(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和传统村落规划审查工作的意见(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意见》、 《大理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办法(2018—2020 年)》、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全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极大地推动了大理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大理州结合特色小镇和美丽县城创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工作,先后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实施了传统建筑保护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等一大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立足于古道、古树、古建筑等文化资源,适度进行乡村生态民俗旅游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各县市结合资源特色,引导当地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积极调整传统村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产业兴旺。
(三)漾濞县级层面
(1)漾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
漾濞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在苍山西镇上街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申报成功的基础上,漾濞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2021年,由县住建局启动了苍山西镇光明村、漾江镇金盏村、瓦厂乡蛇马村、富恒乡石竹村共4个村的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2022年成功入围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保护发展现状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
漾濞古称“样备”,自汉王朝在云南置郡县起,漾濞县地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为样备诏地。1912年设置漾濞县,1985年改设漾濞彝族自治县。县城被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城”。
漾濞地处博南古道的要冲,县境内的“博南古道”,是漾濞最重要的古驿道。1938年修筑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大体一致,许多地段都与古老的博南古道重合。云龙桥是有史书记载的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交通要道和滇西北交通枢纽,前人曾自豪地说,漾濞虽然“地连别属,境处一隅”,但“自汉永昌设郡,驿道先通,开化不后邻邑”。
漾濞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浓郁,彝、回、汉、苗、傣、傈僳、纳西等13个民族在多年来的生产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创造出了漾濞悠久灿烂的民俗文化。如彝族打歌、大刀舞、敬酒歌等都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让人如痴如醉,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服饰文化的美,彝族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美丽细腻而又大方,有其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欣赏魅力。
(二)丰富的红色文化
茶马古道上的金盏村是中共滇西工委的革命老区。1948年7月,中共滇西工委建立中共罗潓特区委,漾濞县金脉地区的革命工作受其领导,具体工作由金盏“民青”成员阿维华负责。1949年1月,阿维华转为中共党员。1949年7月,中共滇西工委决定:以金脉为中心,在漾濞、洱源、云龙三县结合部建立中共西山特区委,区委书记赵鼎棻,下设金脉,乔后、罗潓、关里四个区委,实行一元化领导。赵鼎棻即率王千里、赵祖厚到金脉镇金盏,领导开展革命工作,并在金盏组建中共金脉区委、金脉支部。在武装夺取国民党金脉镇政权前,中共西山特区委、金脉区委、金脉支部在金盏一阿姓农户住房内办公。解放金脉镇后,办公地点由金盏迁至甘屯。
现存的中共西山特区委金盏旧址作为革命历史文物,无疑是对新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又是历史文化中又一珍贵的组成部分。
(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漾濞彝族是漾濞彝族自治县的,漾濞彝族和其他地区所有彝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古老的传统文化,漾濞彝族文化人主要就是毕摩。毕摩文化是彝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具有很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天地、精灵、和鬼魂的信仰。古老神奇的彝族文化还包涵五光十色的服饰文化,醇情浓香的饮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还有漾濞彝族刺绣、漾濞彝族歌舞等等,在漾濞各彝族聚居地民间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在婚丧、嫁娶、祭山、祭水、祭火、祭祖等方面,不断演绎着彝族人民最古老、最庄重、最淳朴,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注入大量的彝族文化元素,诸如:篝火晚会前的毕摩祭火神、核桃节的祭树神、雨水节中的祭龙神等。加上彝族服饰、彝族风情歌舞特别是鸡街腊罗支系的大刀舞、富恒的罗武支系的“路路责”展示的民族文化和彝族风情,传统村落恰恰是漾濞县彝族文化的旅游观光村寨。
三、工作主要内容
(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展
漾濞县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等相关要求,做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截至目前,全县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已完成了漾濞县苍山西镇上街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其余漾濞彝族自治县瓦厂乡蛇马村、苍山西镇光明村、富恒乡石竹行政村、漾江镇金盏行政村先期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021—2035年);明确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保护项目,划定保护区划,提出规划实施建议,此项工作为漾濞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科学的依据。为下一步完成编制《漾濞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近年来,漾濞县高度重视改善传统村落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整治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严厉查处影响人居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提高全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认真执行《大理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办法(2018—2020 年)》《大理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导则(试行)》《大理州农村厕所改造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制度支持。通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重点工作,5个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得到较大提升。
漾濞彝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年5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